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越来越多AI项目的架构图里,都开始出现一些看不懂的新缩写。

MCP(Model Context Protocol),还有另一个也经常出现在大模型系统搭建中的词,叫 A2A(Agent-to-Agent)

这俩东西看起来都跟智能体(Agent)有关,但到底有啥区别?谁更强?谁更适合你?

今天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方式,一次讲清楚 MCP 和 A2A 的区别、场景与本质思维差异,适合技术人、AI创业者、产品经理都看看。




01|什么是 MCP?

MCP 全称是 Model Context Protocol,中文翻译为「多组件流水线」。

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 流程驱动的 AI 系统工程方式

  • 把一个大任务,拆成多个子任务;
  • 每个子任务用一个独立的模块(通常是一个 Prompt + LLM)去处理;
  • 每个模块的输出是下一个模块的输入;
  • 整个流程像流水线一样运行。

👇 举个简单例子:


比如我要做一个“AI简历优化工具”:

  1. 模块1:简历结构分析
  2. 模块2:提炼项目亮点
  3. 模块3:匹配岗位 JD
  4. 模块4:输出优化版简历

每一步都可以是一个 LLM 调用,串联起来形成一个 Pipeline —— 这就是 MCP。

本质上 MCP 是“把大模型当作函数用”,用来干活,模块清晰、调试方便。


02|什么是 A2A?

A2A,全称 Agent-to-Agent,也叫 多智能体协作系统

它不是「流程」驱动,而是「交互」驱动的:

  • 每个智能体(Agent)都有一个角色设定、技能、目标;
  • 它们之间通过自然语言对话完成任务协作;
  • 没有明确的“主控流程”,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博弈过程;
  • 更像是组织一个虚拟小团队,大家讨论、扯皮、协作完成一个目标。

👇 举个例子:

比如做一个“AI市场调研小组”,就可能有:

  • 角色1:调研员 Agent,负责搜集资料
  • 角色2:数据分析 Agent,负责统计可视化
  • 角色3:结论总结 Agent,负责撰写报告

然后这些 Agent 通过 LangGraph、AutoGen 等框架,进行聊天、提问、修改、确认、共识,最后一起产出结果。

本质上 A2A 是“把大模型当作人用”,用来思考,灵活多变,协作复杂。


03|两种协议的功能定位

A2A 协议MCP 协议解决了 AI 智能体生态系统中不同层面的挑战:

  • A2A 协议:解决代理之间如何互相交互(水平集成)
  • MCP 协议:解决代理如何与工具或外部上下文交互(垂直集成)

04|一个比喻秒懂区别

你可以把 MCP 想象成一个工厂的生产线

  • 每个人只做自己那一步,不多也不少;
  • 清晰、可控、高效,但不够灵活。

而 A2A 就像是一个创业公司里的三个人

  • 产品、设计、技术天天在那吵架(呃不,讨论);
  • 过程混乱,但有时候能整出惊艳的创意。

05|到底用哪个?

如果你只是:

  • 做一个功能型 AI 工具(如:文档摘要、知识库问答、报告生成);
  • 对稳定性要求高,不希望模型“太有主见”;

👉 那 MCP 更适合你,用 LangChain、Flowise 直接搞定。

但如果你是:

  • 做探索型 AI 产品(如:多智能体讨论、AI团队决策模拟);
  • 希望有更强的推理能力、角色分工和协作张力;

👉 那就尝试 A2A,用 LangGraph、AutoGen、CrewAI 来搭建一个“AI团队”。


06|写在最后

未来的 AI 系统,不会只靠一个大模型。

我们正在从「一个大脑解决一切」的时代,走向「多个大脑分工协作」的时代。

MCP 是自动化工厂的雏形,A2A 是 AI 组织的萌芽。

不管你是工程师、产品经理,还是正在AI创业,这两个思路都值得你掌握——因为它们不仅是工具,更是一种系统构建的哲学。


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启发,欢迎:

  • 点个“赞”和“在看”,让更多人看到

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