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 AI 智能体创业,尤其是 toC,你是不是也有这些困惑?
- 市场机会很多,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?
- 别人天天说 AGI、智能体革命,但自己还在纠结落地页长啥样?
我发现一个现象——做智能体创业的人,很多都太相信技术本身了。
但真实的商业世界,远不是这么运作的。
尤其是 toC,尤其是小团队,技术做得多牛没那么重要,谁能最快做出别人愿意买单的东西,才是真的护城河。
如果你准备做智能体创业,这份体系化的《智能体创业100个关键问题清单》,分享给那些——
- 想做 AI 创业但没方向的人
- 产品做出来但转化很差的人
- 技术牛逼但怎么变钱一脸懵的人
发给准备做AI创业的朋友看看,真能少走很多弯路。
一、战略定位层
- To B 还是 To C?还是 B2B2C?
- 做工具型产品还是内容型产品?
- 单点切入还是做平台型生态?
- 做现金流生意,还是做估值生意?
- 独立品牌还是贴牌 OEM?
- 深耕单一行业,还是做跨行业通用型?
- 做流量套利型还是长期价值型?
- 快速套壳还是重资产自研?
- 只做中国市场还是同步考虑国际市场?
- 要不要考虑行业 SaaS 转型?
二、技术路线层
- 使用哪家大模型作为主底座?(OpenAI、Anthropic、阿里、字节、DeepSeek?)
- 模型需要微调吗?用 LoRA 还是全量微调?数据怎么采集?
- 使用私有大模型部署还是通过 API?
- 向量数据库是否必须?用 Pinecone、Weaviate、Qdrant 还是国产 Milvus?
- 是否需要做 RAG?知识库如何构建?
- 是否需要训练“多轮对话”能力?上下文窗口多大合适?
- 多模态接入需求:是否需要图像、音频、视频处理能力?接入哪些 API?
- 是否需要 Agent 框架?使用 Langchain / LlamaIndex / AutoGPT / CrewAI?
- 模型能力不够时,是否需要调用外部工具链?如何做插件能力?
- 如何保障 API 速率和稳定性?要不要做代理加速层?
- 需要开发自己的 Tokenizer 吗?还是依赖现有方案?
- 本地推理如何做加速?ONNX、GGUF、TensorRT 方案适配?
- 需要分布式模型部署吗?负载均衡和故障恢复方案?
- 数据安全怎么做?使用加密数据库还是端到端加密通信?
- 是否需要异构模型协同?如何实现不同模型输出协调?
- AI Agent 调度系统自己做还是用开源方案?
- 是否采用实时数据流 or 批处理方式响应?
- 是否采用知识图谱 or 语义网络增强智能体能力?
- 模型多版本管理如何做?用 MLflow 还是自建?
- 是否使用私有化大模型的微调训练平台?如 Dify、ModelWhale 等?
三、产品体验层
- 用户场景与痛点是否明确?能否用 AI 有效解决?
- 能否让用户感知智能体“智能”的提升过程?
- 用户能否理解 AI 输出的逻辑?需要解释能力吗?
- 核心功能必须 AI 吗?还是“AI只是噱头”?
- 如何做差异化?防止被竞品抄袭?
- 如何设计定价策略(免费、试用、付费转化)?
- 用户留存靠什么?短期好奇还是长期刚需?
- 用户为什么要持续打开这个智能体?
- 是否做会员体系?如何分级?
- 如何做好“提示词工程”?做开源共享还是私有算法?
四、商业化路径层
- 做订阅制、单次付费、还是增值服务?
- 是否需要搭建智能体模板市场 or 插件生态?
- 是否做智能体定制服务(B端高客单)?
- 如何获取第一批种子用户?
- 做分销渠道还是直销为主?
- 获客渠道是SEO、短视频、社群裂变还是投流?
- 如何构建自己的私域池?
- 是否做知识付费 or 咨询服务配套变现?
- 是否做企业私有化部署收费方案?
- 是否绑定硬件 or 其他 SaaS 生态联动?
五、竞争与护城河层
- 核心壁垒是什么?数据、模型、体验还是渠道?
- 竞品是谁?国内 vs 国外?
- 如何防御大厂入场后的降维打击?
- 是否有独占行业数据 or 私有知识库?
- 是否有合作伙伴 or 渠道资源护航?
- 是否能通过“长尾需求智能体”避开正面竞争?
- 是否做品牌影响力护城河?如何做?
- 是否考虑生态型护城河:开放接口、插件、合作伙伴?
- 开源还是闭源策略?如何做社区运营?
- 用户产生的数据是否可以反哺模型 or 产品?
六、团队与资源层
- 现阶段需要哪些角色?(产品、技术、运营、销售)
- 是否需要合伙人?技术型还是资源型?
- 是否有能力做多渠道的内容分发?
- 资金能撑多久?做不成快速盈利怎么办?
- 是否需要找外包 or 兼职团队合作?
- 技术积累 vs 市场执行,优先倾向哪一边?
- 是否需要特定行业专家合作构建知识库?
- 要不要找懂大模型生态的顾问 or 咨询?
- 团队是否具备 Prompt Engineering 专长?
七、融资与资本层
- 是否要融钱?什么时候开始?
- 融钱做什么?规模扩张、技术积累还是品牌建设?
- 目标投资人偏好 ToB 还是 ToC 项目?
- 估值逻辑是什么?技术估值还是市场预期?
- 有退出路径吗?(被收购、IPO、卖项目)
- 融资节奏是否会拖累现阶段盈利?
- 投资主要用在技术研发还是市场推广?
- 投资人关注的是技术估值还是变现速度?
- 技术积累是否能撑起融资故事?
- 未来是否有被收购可能?竞品是谁?
八、风险与预案层
- 大模型 API 突然禁用 or 限速怎么办?
- 国家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如何?是否触及敏感领域?
- 数据泄露、模型安全如何应对?
- 智能体输出错误导致法律风险,如何规避?
- 突然竞品推出“免费版本”,应对策略是什么?
- 法律合规风险,如何避免侵权 or 数据违规?
- 被大平台封禁 or 限流,怎么办?
- 用户增长停滞的情况下,怎么调整打法?
- 核心团队流失 or 竞争对手挖角怎么办?
- 现金流断裂风险,如何预留安全垫?
九、长期价值与愿景层
- 这个智能体 or 平台未来能形成网络效应吗?
- 用户是否形成长期依赖性?
- 智能体能否成为企业内部核心系统 or 数据资产一部分?
- 是否具备国际化潜力?是否考虑多语言模型接入?
- 能否构建生态体系:插件、合作伙伴、开发者平台?
- 这是一个能做 3-5 年的项目吗?
- 用户用这个产品,能产生“不可替代性”吗?
- 如何把单点产品逐步做成“系统性解决方案”?
- 是否具备国际化扩展的潜力?
- 是否可以向硬件、内容 IP 或其他形态延伸?
最后:小团队先活下来
做 AI 智能体创业,尤其是 toC,不要幻想靠“技术领先”赢市场,小团队最大的优势是:
用最快的速度,把别人的通用能力,变成你的“专用体验”。
小团队打法:
- 套壳成型 → 打爆一个场景 → 赚到第一桶金 → 再谈生态和护城河。
如果你现在还在纠结用哪个大模型、RAG 怎么设计,但用户连第一个产品都没用过一次,那基本就属于“高屋建瓴自嗨型选手”。
找到场景,比什么都重要。
能做出来,比想明白重要一万倍。
最后,如果你真的准备做 toC 智能体创业,建议收藏这份清单。
📢 加入1500+实战派AI从业者共创社群!
我们的AI社群围绕扣子、Dify、n8n、LangChain等主流智能体平台搭建,聚集了来自阿里巴巴、抖音、头部高校等背景的AI产品和技术高手,以及跨境、人力资源、电商等行业的实战派,正在围绕AI智能体展开共创对接。

如果你感兴趣,可以:
👉 关注公众号【璟慧聊AI】
👉 加我微信/进入社群/参加线下闭门会
🎯大家都在看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