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句可能不讨喜的话:AI行业的人,对技术的乐观预期太高,对用户成本的保守估计太低。
技术并非问题,难点是“用在哪”
如果你问今天大部分AI Agent创业者,大家遇到的最核心挑战是什么?不是多模态,不是模型调用,也不是部署——而是到底做什么功能,对用户真有价值。
我们也踩了不少坑。比如大家常提的“让智能体去订餐厅”“订机票”,确实看起来很科幻,但用户真会放心让AI全自动搞定这些事吗?
结果是:用的人极少。普通人对出错容忍度很低,尤其是在需要个人信息、支付行为的场景中,一点瑕疵就会严重影响信任。
而如果一个需求本身,已有现成工具可以80%自动完成,那智能体的优势也很难体现。最终的结果就是:场景不痛,用户体验不上来;体验不好,又没人愿意用。
Agent 想打动用户,不能只追求“能做”,而必须是“做得比人还好、还快、还便宜”。

教育成本比预期高很多
我们原本以为,用户一旦看到 智能体 能够“多步执行任务”,自然会觉得很惊艳。但现实是,大多数用户依然用“GPT聊天”的思维来看 智能体。
他们会问几个问题,然后发现不能持续对话、不能多轮互动或者不能处理复杂指令,于是就关掉了。
而且Agent开发不像prompt调教那么即用即得,它更像“编程”——需要理解结构、逻辑、触发条件。这对于非技术用户来说,门槛极高。
目前大多数智能体产品,都是把超级用户探索的用法产品化,然后持续把成功案例、范式、方法论传递给更多人。这是一个长坡厚雪的活儿,不能急。
AI从业者普遍高估了短期价值
就像当年电被发明之后,没人一夜之间就把蒸汽机全替换了。这一次,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相似的历史周期。
AI是一种生产力,而生产力的真正转化依赖于:
- 与原有系统的兼容与迭代速度
- 使用者对新工具学习曲线的接受度
- 产业结构调整的阻力
AI Agent也是如此。
技术的爆发通常是突然的,但产业的演进往往是缓慢且沉重的。不是我们做不出Agent,而是Agent要在“生产体系”中发挥价值,它必须要嵌入、融合、取代,而不是悬浮。
写在最后:务实
未来AI 智能体的生存法则,是两个字:务实。
务实地选场景、务实地衡量效率、务实地谈ROI。我们也提醒那些还在PPT上写Agent故事的朋友:技术的光环很耀眼,但客户只认结果。
我们始终相信:技术是工具,理解业务、解决问题,才是我们这一代AI从业者的真正价值。
能赶上一次AI浪潮,已经是时代赐予的幸运。但光有幸运是不够的,剩下的靠我们一步一个坑趟出来。
务实者胜,敬未来的智能体构建者们。
🎯大家都在看
最新扣子Coze智能体教程:搭建双十一商品促销海报智能体(附全流程截图)
扣子Agent智能体DeepSeek教程,手把手教你制作国学养生中医视频(附调试流程)
10分钟搭建智能体:提取抖音爆款视频文案转小红书(附全流程截图)
一次Token是一次调用?不要误解大模型的“计费单位”|大模型开发Token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