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和很多做AI产品的朋友聊,大家都绕不开一个问题:
“智能体(AI Agent)是不是一个能跑出来的生意?”
一边是铺天盖地的AI热浪;另一边是创业者的真实处境——产品做出来了,没人买;Demo惊艳,交付拉胯,客户不满意。
今天这篇文章,结合我们的实践聊聊:
为什么智能体创业其实比想象中难很多?怎么绕开这里的坑?
通用智能体 ≠ 商业价值
我评测过不少通用型Agent产品,比如Manus AI,更适合个人使用,它们的底层逻辑是:
-
全链路任务拆解 -
自主思考和多轮反应 -
自由调用工具、检索、API

在实验室或“自我演示”场景下,这些Agent看起来无所不能,但落地到真实业务环境,小问题很多:
-
能力不稳定,经常卡住或走错逻辑 -
任务执行效率不如简单脚本+人配合 -
很难嵌入具体企业已有的流程中
一句话总结:通用智能体的Demo很炫,但不一定值钱。
问题变成了:怎么做一个能卖的产品?
定制化智能体,贵、慢、难复制
那接下来另一个方向:定制型AI Agent。
我对接过几个客户,让我们给他们做“AI销售助手”“AI客服分诊系统”“智能预期催收辅助”……
这类需求往往具备强烈的业务场景粘性,听上去靠谱,但执行过程中:
-
客户业务流程五花八门,流程标准化程度低 -
企业自己数据乱、接口杂、权限复杂,接入难度极高 -
交付一个Agent至少2-4周,调试周期长 -
每个项目都像“手工艺品”,几乎无法复用
最后只能收个定制费交付,一单一议,像是外包项目而不是产品创业。
只能赚点辛苦钱,而更大的问题是:
你把Agent当成“技术问题”来解决,客户其实要的是“业务结果”,最后可能陷入对交付结果的不满中。
标品化的尴尬:太通用 = 低价没价值
于是还有一类人,想用“模版+低价分发”做C端智能体。
比如现在很多Prompt商城、智能体模板市集,一搜全是:
-
智能写作 -
职场助手 -
面试模拟 -
抖音脚本生成器
看起来五花八门,其实功能大同小异,Prompt也都是大模型里原生能实现的。
这类产品最大的问题是:没有业务Know-how支撑,最终只能靠低价吸引流量,变成比价市场。
C端用户的“教育成本”和“数字化成本”,是最大隐形门槛
还有,很多人忽视了一个本质事实:
绝大多数人,连大模型是什么都没真正用明白。
-
让用户记得打开你的智能体网站,本身就不容易 -
用户不会提问题、不会调Prompt,更不懂RAG和数据接入 -
很多生意老板、运营人员压根不理解“智能体”这个概念 -
更别提理解让一个AI替自己做任务、挂在系统里跑了
对C端来说,使用智能体的“认知成本”+“学习成本”+“使用频率”,几乎没有任何To C爆品能突破这个三连击。
这意味着你必须花 80% 的力气去“教”用户,而不是做技术本身。

中间地带的机会:行业Know How+半定制产品化
根据我的观察,目前真正跑出来的智能体创业路径,大部分都集中在一个中间层,也就是:
行业Know-how + 模块化技术能力 → 封装成半标准化产品
比如:
-
【实体门店智能获客】:帮助门店行业老板进行精准引流和转化 -
【私域成交客服助手】:老板上传商品/活动信息,Agent实时回答客户问题、辅助成交
这些方案的共同点:
-
有明确的业务场景和角色 -
有可拆分的流程节点和规则(可以用Workflow实现) -
有可标准化的输入输出结构(便于Prompt模板或RAG配置) -
有价格锚定(客户愿意付出成本)
这些产品才真正具备:
- 可落地
- 可传播
- 可升级
最后说说:普通人该怎么做
如果你是一名:
-
懂一个垂直行业的人 -
懂产品/懂运营 -
有技术能力,或能配一个开发
那么你的机会不是“造一个通用Agent”,而是:
基于你所在行业/岗位/流程,把Know-how转化为Agent+流程的封装产品,形成差异化。
我们的AI微信社群聚集了来自阿里巴巴、抖音、清北等背景的产品技术高手,以及跨境、人力资源、电商等行业的创业者,正在围绕AI智能体展开深度共创与实战对接。

如果你想落地项目、交流机会、抢占红利,欢迎添加我的微信,一起探索AI下一站。
🎯大家都在看